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以及发展劣势在哪里
时间:2013-09-11 16:01:58
来源:互联网
8月14日,《福布斯》杂志公布“201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强企业”。根据这份榜单,美国上榜企业最多,为39家;去年被中国从第二大经济体位置挤掉的日本有11家上榜,而目前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仅有可怜的5家上榜。
8月30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了一份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出口商品中约九成是贴牌产品。2008年至今,没有一家中国制造业品牌跻身世界500强前百位。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原创性不够,我国产品档次偏低。中国企业thldl.org.cn在塑造品牌时,更多依靠成本优势而非革新。
拥有将近20%的世界500强企业,创新企业却仅占5%.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专利申请数全球第一、从上到下人人讲创新最多的国家,似乎是个莫大的讽刺。
中国企业的创新力羸弱的问题,其实早已有之。在创新力上,中国企业和日美企业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商业周刊》评出2010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名单,其中5家中国企业上榜,占10%.
2011年汤姆森路透评全球100大创新力企业,中国企业无一上榜。
2012年,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了题为《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30个国家》的调查报告,中国排名第27位。
2013年的全球100大创新力企业,《福布斯》杂志评选出5家中国企业。
事实上,《福布斯》、汤姆森路透、《商业周刊》等机构的判断标准不同,得出的结果也有较大差异。如何看待这几家机构的评选?
2011年汤姆森路透评选出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企业,40%的企业来自美国,没有一家中国企业上榜。对比,《国企》采访到的各位专家均对此表示质疑:“实际情况绝不可能一家都没有。”
但一个事实是,从相关机构的评选结果和中国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的实践中判断,中国企业的创新力总体偏低,目前大约处于中后位置。
吴晓波(微博)表示,创新不但需要科学技术来支撑,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中国工业化进程才短短几十年,创新力排名指望迅速跻身世界前列并不现实。
“中国企业的创新多属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改良类的创新,真正原创的太少了。”张季风告诉《国企》:“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很多行业,把日美等国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去掉,中国很多世界第一就不成立了。还有,中国企业多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为外资打工(高级的代工还在中国台湾,比如富士康)。为此,中国企业亟需转型升级,也就是加速创新。”
创新评定的因素
尽管都是在评定企业创新力,但每家机构所采用的方法和看重的因素是不尽相同的。这些评定时的指标与因素,有没有抓住创新领先者和落后者之间的区别?
汤姆森路透是三大全球资讯提供商之一,比较看重专利水平。在2011年全球100大创新力企业评比中,汤姆森路透从专利申请成功率、专利申请全球性、创新专利数以及专利影响力评定名次,由此给出中国企业0家的结论。
实际上,不少中国企业一提及创新之时,也经常提及“我们拥有多少多少专利”。那么,专利数量与创新能力究竟有何关系?
吴晓波认为,创新并不简单等同于专利。创新的必要条件是在市场中获得成功,而专利则未必。和研发投入一样,专利申请数量只能说明中国企业对创新的努力程度,而并不能说明其与创新绩效有直接关系。专利只有被人们广泛引用、买卖,才能对创新有很大帮助。因此,相对而言,专利影响力评定是更有意义的指标。“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上升很快,代表着一种进步。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比重在上升,也是一个好现象。但专利的影响力和质量不足是现实,需要通过市场化取向的技术转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来改进。”
对于专利质量,张昌认为,在中国,专利数量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关联性较差。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大量专利来自科研院所,普遍同时存在深度的基础研究不够和产业化价值不高两大弊病;来自企业的专利,相对大部分属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即使掌握数百项专利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难以发挥良好的商业价值(但一般可以实现专利保护作用),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申请专利也仅仅为了宣传或“高新技术企业”评选等目的。因此,中国企业的专利数量能代表的实力非常有限。
2013年福布斯杂志的评选,是依据创新溢价为创新力企业排名。其中,中国企业5年平均年化回报率总值是美国的15.42%,是日本的91.17%;创新溢价总值是美国的14.98%,是日本的63.36%.
创新溢价(innovationpremium)是一项指标,由商学院教授杰夫·戴尔及哈尔·格里格森联手瑞士信贷全球分析平台HOLT创建,用以评估股票市场如何看待企业未来几年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之外,推出可盈利的新创意,预测了哪些企业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增长潜力。
吴晓波表示,创新溢价是很有新意的方法,可以作为投资股票的参考指标,但难以完整反映企业家的创新力。因为,事关企业增长的潜力因素很多,企业正在研发的技术、产品不一定在股市上体现出来。而重要技术、产品一旦研发出来,影响力就会很大。因此,创新溢价只能是表明当下某个时间截面,通过创新获得增长的潜力。
总的来说,创新溢价的缺点在于指标测评太短期,如股票波动一样,对短期信息反应快,但很难反映相对长期的趋势。还有,创新溢价只能评价上市公司,很多优秀公司不一定上市,其全面性也将遭到质疑。
张昌对《国企》表示,创新溢价是对未来更好的利润回报的一种评价和预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逻辑必然性仍存疑。
评价的对象一般是无形资源,而无形资源转化成实际利润需要通过企业内部运营和外部战略环境双重因素共同作用。因此,作为评价溢价的标准,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能力水平和外部战略环境演变趋势。而后者的判断准确率通常较差。
后发国家的创新阻碍
说到中国的创新力羸弱问题,曾有分析人士说,新兴国家的创新其实并不普遍,因为经济本身发展迅速,企业无须操心创新,只需采取跟随战术,通过比较成本优势,获得后发优势,就能够获得丰硕回报。
对此,吴晓波向《国企》表示:新兴国家的创新并不是不太普遍,而是创新的定义与西方国家的创新(原创)不一样。虽然在原创的创新力方面,中国企业贡献较少。但是,中国企业从事了大量的二次创新,即在原有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的再创新,特别是涉及工艺等方面的二次创新,而这些创新在市场上无法直接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