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经营管理咨询产业结构调整四件事
时间:2010-01-04 10:00:13
来源:凤凰网
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老话题。由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总是在不断变化。但是在经济管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结构调整的方向、任务和重点则各不相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管理的冲击,进一步暴露了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结构调整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在2009年取得保增长的成功之后,进入2010年,怎样进行经营管理咨询产业结构调整呢?
经营管理咨询产业结构扎扎实实发展实体经济管理
虚拟经济管理的本质是非物质性,直接以钱生钱,是在实体经济管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价值运动体系。
美国之所以出现金融危机,除了金融监管当局的政策失误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国实体经济管理增长乏力,实体经济管理在美国国民经济管理体系中的比重下降,投资实体经济管理利润下降。
关于美国实体经济管理增长乏力的原因,有这样一种判断,即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不足,特别是2000年纳斯达克指数下跌、网络经济管理泡沫破灭后,使发达国家的IT产业进入以调整为主的新阶段。
最近几年,IT产业也没有更新的技术和更成熟的产品投入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生物工程技术研发成果大多数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并不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引领一轮新的科技革命。
另外,尽管奥巴马提出绿色能源新政,并把新能源技术作为战略性产业,但至少目前,它对于缓解美国经济管理危机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由于新的科技创新成果不足,发达国家缺乏新的经济管理增长点。大量剩余资本找不到新的投资方向,于是进入华尔街的资本投机市场,以金融创新的名义进行投机,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金融危机。
我国的经济管理货币化和资产证券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虚拟经济管理发展很快,对实体经济管理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我国这两年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可以得见,我们必须处理好实体经济管理与虚拟经济管理的关系,既要发挥虚拟经济管理对实体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更要防止虚拟经济管理的过度膨胀引发泡沫经济管理。
在中国的现阶段,仍然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发展农业、工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管理。这是中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经营管理咨询先进制造业仍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就业压力,决定了目前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还不可能完全退出或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但又不能长期停留在主要依靠比较优势、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必须积极推进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结构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就实体经济管理而言,就是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上不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下降,被成本更低的商品所替代。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要发挥比较优势,虽然目前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和发达国家间经济管理结构的互补性依然存在,但我们应看到,长期完全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有很多局限性。18世纪到19世纪,英国等西欧国家出口工业品,与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等南欧各国交换农副产品,认为这种交换对双方都有利,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国际贸易比较理论产生的经济管理背景。东欧早在历史上也主要以提供农产品[14.19 2.23%]和手工艺品为主与西欧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品进行贸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与东欧国家成立了经互会,东欧国家提供农副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与苏联进行产品交换。现在,南欧和东欧的一些国家虽然也是欧盟成员,但其经济管理发展水平仍然显着落后于西欧国家,它们的产业结构高端升不上去,低端优势已经丧失。
中国劳动力成本在逐渐上升,是不可逆转的趋势。2002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大幅度增长主要得益于加入WTO,到2009年底我国已经把平均关税降到8.9%,加入WTO时的承诺已全部兑现。与此同时,加入WTO后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促进我国出口井喷式增长的时代也已经结束。
我国的国际贸易条件正在发生新的变化,资源密集型行业受到原料涨价的压力,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幅度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和国际竞争力。
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也遭遇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及日元升值的压力,虽然这种负面影响持续到了20世纪90年代,但日本的产业结构已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汽车、电子、半导体、家用电器等附加值高的产业为主导,这样,即使在日元升值等不利条件下,它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依然能够保持。
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德国受到的冲击和影响,相比美国、法国和英国要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产品在国际上仍有很强的竞争力。
所以,中国经营管理咨询thldl.org.cn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在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必须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整个工业的竞争力。
经营管理咨询产业结构调整如何着手?
中国的结构调整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除结构性短缺和结构性过剩,实现市场供求的平衡;二是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地区和企业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工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