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格局变动与中国的对策分析
时间:2011-03-25 16:52:57
来源:修晶
一、国际金融格局及其主要变化
世界经济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国际金融格局也正经历着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变化。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明显衰落;欧洲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亚洲逐渐上升到国际金融的主流地位,尤其东南亚国家和中东地区属于亚洲的产油国积累了大量财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兴市场经济体在经济增长方面以及在国际并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石油美元投资者、对冲基金、私募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伴随食品和燃料价格上涨,可能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
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加强,金融深化程度很高。全球流动性过剩,金融衍生品发展迅猛,资产泡沫日趋严重。衍生产品繁荣了资本市场的同时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次贷危机又一次告诫人们追逐金融资产高回报的同时要充分考虑金融风险的存在。次贷危机重创了欧美金融市场,也拖累了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受到突如其来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投资者的信心下挫。信贷一度紧缩。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发展尽管在客观上刺激了食物和燃料价格的上涨。但整体上却支撑了全球的经济增长。在主权财富名下的金融资源流动使美国和欧洲银行机构获得新的资本金,并因此抑制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一)欧美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
国际金融业曾经以欧美为主,直到今天这一格局并没有被完全打破。需要指出的是,当今国际金融业正朝着“多极”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渐衰,欧洲的地位已逐步提高,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亚洲将在国际金融的主流地位中占据一席之地。
伴随着各国经济的崛起,国际金融 thldl.org.cn中心城市发生了地理性的变迁,但还是集中在欧美地区。13世纪的威尼斯、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工业革命后的伦敦以及二战之后的纽约均成为了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根据伦敦金融城公司推出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简称GFCI)2008年的排名: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苏黎世、法兰克福、日内瓦、芝加哥、东京和悉尼位居前十位,欧美地区的金融中心超过半数。另据万事达组织2008年发布的全球商业中心指数排名,全球金融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城市分别为: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芝加哥、香港、巴黎、法兰克福、首尔和阿姆斯特丹。两种排名中,伦敦超过纽约居世界首位,亚洲的东京、香港、新加坡也都榜上有名。
全球主要的金融机构也集中在欧美地区。2007年《财富》500强企业名录中属于金融企业的共120家,其中欧美企业共66家,占到55%,此外,日本39家,韩国2家,巴西3家,澳大利亚4家,中国(含台湾)6家。从2007年《银行家》排名前25位大银行的地域分布来看,无论按照总资产还是按照一级资本的标准排序,欧美地区的大银行数量都居绝对优势。
从全球金融资产配置的情况来看,欧美地区在全球金融资产的份额都占有绝对优势。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机构2008年1月的报告,全球金融资产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均衡分布的特征。以2006年底的情况为例,美国金融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33.59%,欧元区占22.51%,英国占5.99%,其他西欧国家占3.35%,日本占11.68%,中国4.85%,印度占1.07%,亚洲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占2.57%,俄罗斯占0.9%,东欧占0.8%,拉美占2.51%。欧美地区金融资产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2/3。总体上,美国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欧洲的地位在逐步上升。在全球金融资产迅速增长的份额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越来越大。比如,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到8.1万亿美元,2006年增长率达到43.8%。新兴市场国家金融资产的高速增长带来更多的交易需求,引起国际金融中心布局的重大调整,比如孟买和上海等国际金融中心正在成长。
金融创新诞生于欧美,欧美发达国家集中了全球大部分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三年一次的调查(2007年11月)显示,到2007年6月,全球OTC衍生品名义余额为516万亿美元,总市场价值为11万亿美元市场,59%的OTC衍生产品的交易发生在英、美两国,81%的外汇衍生品交易更是集中在这两个国家。伦敦作为全球最大的OTC衍生品交易市场,其利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44%,外汇衍生产品交易额占全球的39%,美国排在第二位,其市场份额分别是24%和15%。全球主要的衍生品交易市场也集中在欧美,比如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纽约一泛欧交易所集团等全球最为发达和先进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成为世界衍生品市场的发源地,其衍生产品的创新远远走在世界前列。
(二)亚洲金融业的兴起。
相对于欧美来讲,亚洲金融业兴起的道路曲折而艰难,期间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金融业随之兴起,然而泡沫的破灭使日本一度陷入经济低迷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开始反思金融体制的弊病,决定进行强有力的改革。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和金融机构业务兼营化改革以及与市场准入有关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此后,日本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部金融改革法令,对战后传统的金融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改革。2007年,日本金融厅公布了《强化金融资本市场竞争力计划》。该计划由日本金融厅根据《2007年经济财政改革基本方针》的要求制定,含了约60项“松绑”措施,目的在于通过大幅放宽对证券交易所、基金和金融机构的监管,以提高日本资本市场在亚洲的竞争力。这项方案成为日本自1996年实行金融业“事后监管”政策以来,动作最大的金融改革措施。今天,日本经济正在走出长期低迷的泥潭,东京也在重振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继日本发展之后,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取得巨大的成就。接着这股发展浪潮传到了东盟,出现了所谓“三小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然而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亚洲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社会秩序也一度陷入混乱。为了摆脱危机。亚洲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危机之后,亚洲各经济体加强了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并有步骤地推进了外汇管理体制以及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防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清迈协议》在“10+3”范围内所确立的货币互换机制,以及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其他金融合作行动,有助于这些经济体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稳定和发展金融市场。在亚洲各经济体的共同努力下,亚洲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得以迅速恢复。十年来,亚洲国家和地区经常账户盈余也一直稳步上升,集聚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同时,亚洲国家总体负债比重呈下降趋势,债务安全程度逐年提高。通过金融体系改革,亚洲国家金融体系稳定性得到加强。亚洲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得到改善,不良资产比率也不断下降。目前,亚洲经济处于相对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金融业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相对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为制止危机的进一步蔓延,避免新一轮竞争性贬值,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在外汇储备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提供了援助。还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的全局意识与高度责任感,为亚洲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重新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亚洲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印度近年来经济增长迅速,在亚洲金融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