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亟需监管机构来维持秩序
时间:2011-06-03 10:25:04
来源:洪艺菁
全球金融市场盘根交错,唇亡齿寒,牵一发而动全身。最近的金融危机至少让一般平时跟国际金融扯不上边的人认识了这一点。
尽管房地产市场不时都出现泡沫,但去年爆发的美国房屋次贷泡沫破裂所造成的震撼,竟引发全球经济大海啸,杀伤力超过上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造成几家历史悠久的庞大投资银行如骨牌般相继倒下,令人措手不及。这之前难道就没有任何征兆吗?
花旗集团前主席兼总裁查尔斯·普林斯去年七月所说的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只要音乐还未停止播放,你仍得起身跳舞。”
的确,大家不是没看到问题,而是觉得问题事不关己,火还没烧到自己后院,因此舞照跳、歌照唱。当初大家都认为那只是美国自家的问题,若美国能自己解决,大家就能省下这份力,以静观其变。即使是在美国国内,许多金融机构也都觉得受影响的只是市场的其中一个环节。雷曼兄弟总裁理查德·福尔德今年四月甚至在公司常年大会上声称“最糟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如今,这家投资银行自身难保,也成了许多人一辈子最恐怖的恶梦。
崇尚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向来都主张由业者进行自我管制,但很显然的,“利”字当头,许多企业及主管都缺乏自制能力,因为谁都不愿少分一杯羹,眼睁睁把赚钱的机会拱手让给竞争对手。
许多人在这场危机中都同意应该加强监管体制,但究竟该怎么加强,却众说纷纭。其实,各国都各有一套监管机制,而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大金融领域,也都分别有国际金融thldl.org.cn监管机构。但是,随着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已不再是三个独立行业,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不少人已提出设立函盖各领域的机构,以充当“国际金融警察”。
设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概念,早在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后就有人提出。这次的金融危机和十年前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亚洲当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这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经常项目也出现了6%的赤字。此外,两次危机虽然都因长期的低利息借贷、管制松散、投资过热、房地产泡沫等等所引起,但是金融衍生产品却使这次危机变得更为复杂。
然而,各国却始终无法对接受国际金融监管的问题达成协议,随着亚洲金融风暴逐渐在人们脑海中成为过去式,赚钱的依旧赚钱,讨论也就不了了之。如今再次出现严重金融危机,有人再度提出这样的建议,不知这回是否会有转机?
设立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最大好处是一旦出现问题,就不再像现在那样,各国互相推卸责任或临急采取激烈手段去拯救。不过,在成立这么一个机构之前,世界要克服的局限也很多。虽然理论上把三大领域集中由一个机构监管,能够更好地协调,但如果由一个机构属下的三个不同部门负责,这些部门之间也未必能有效地沟通。此外,这三大领域的监管文化不同,要一刀切地监管,恐怕也不太容易。
还有,这个机构的监管方式究竟应以立下大原则和大方向为主,还是该列出详细条规呢?前者的好处是让各国有更多的空间去推行较适合本身的条例,坏处是和现状没多大差别。如果要列出详细条规,则需要各国核准,恐怕还得经过很长的一段磨合期。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院长霍华德·戴维斯教授在今年三月出版的新书《环球金融管制》中,就提倡由“金融稳定论坛”(FinancialStabilityForum)充当国际金融监管者角色。
金融稳定论坛是在1999年2月由七大工业国集团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联合设立,新加坡和香港两大亚洲金融中心也是成员。当时成立这个论坛的目的是促进环球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并且推动各国对金融业执行妥善的监管机制。
不过,严格来说,它至今主要还是个讨论平台,也只设有一个小小的秘书处,还称不上是个机构。此外,大多数国家都不是这个组织的成员,由它来当“世界金融管家”,也未必能服众。虽然戴维斯教授建议加强这个秘书处和增加成员,但现有的成员未必都会同意。
有185个成员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人们心目中的当然选择。这个已有约60年历史的机构虽在推动国际金融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国际金融监管的效率、援助的条件、运行机制、维护发展中国家主权利益等方面,都一再遭受强烈批评。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解救过程中,它也严重缺席,直到最近才极力挽救形象。西方主要经济体在这次危机中选择靠向国际金融稳定论坛,也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权威有所打击。
英国首相布朗本月10日就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文章,建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并且和金融稳定论坛加强合作。这也许是当前最为务实的做法。
如果有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能避免未来发生金融危机或减轻危机的杀伤力固然很好,但是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论坛那样没有实权,也不能作出处罚,仍不过是只纸老虎,充其量也只能在下次危机爆发前发出警告,万一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只觉得它们是在危言耸听,不加理会,那也没辙。
更何况许多国际金融机构都有如荒漠中的牛仔般,要它们乖乖听一群分析员的指示,恐怕很难,而许多国家也担心因此而失去金融掌控权,受制于这个监管机构。当各方都在权衡自身利益与利害关系的情况下,这个构想是否又会胎死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