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演化与进展
时间:2011-03-31 15:47:05
来源:互联网
二、重构微观基础与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变迁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蒙代尔———弗莱明———多恩布什模型的方法论因存在内在的缺陷,其理论对一些国际经济现实缺乏解释力是显而易见的。如多恩布什超调模型缺乏明显的选择理论,特别是没有总供给这样的微观基础,因此模型不能解释在事前价格确定和市场非结清条件下的供需非均衡问题。并且因模型缺乏私人或政府的跨时预期约束假设,无法解释经常账户的动态变化或政府支出的效用。在政策应用选择上,也因模型缺乏微观基础导致其不能够通过任何自然的福利标准来评估相互可替代的宏观经济政策(姜波克,2002)。总之,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看法,M-F模型无法满足经济主体充分最大化和理性运用信息的检验。就是说,模型中各种行为方程式并非明显地从一个共同的、明确的最大化框架中构造出来的。所以,试图通过修补这个模型不可能有多少的改进(Dornbusch、Giovannini,1990)。多恩布什(1980)也直言不讳道,对传统模型进行修正与模型扩展应该包括债务动态、理性预期和供给效果。
对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重构,试图从经济主体最大化和理性运用信息的前提出发,在明确认识到各种相关约束的条件下来研究开放经济宏观经济理论,标志着“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New-openE2conomyMacroeconomics)的兴起。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对货币冲击进行宏观调整的动态过程问题;二是随机条件下跨时最大化中的储蓄与资产组合规则;三是多元货币格局下产生的不确定性问题等(Dornbusch、Giovannini,1990)。可见,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上世纪70年代理性预期学派的崛起,和与80年代以来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同新凯恩斯主义的激烈争论具有内在理论逻辑联系。因为,在这两个派别的激烈争论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力图把理性预期和均衡分析纳入宏观经济模型,按拉卡托斯(1978)的说法,理性预期假说已经产生了一致高度“进化”的研究战略。有学者更是认为,它给标准宏观经济思考方式造成了“浩劫”(B.Snowdon,H.R.Vane,1997)。在这一情形下,理性预期无疑也要融入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之中。而新凯恩斯主义致力于发展和改进已经处于理论攻击之下的“凯恩斯城堡”的微观基础,认识到应把宏观经济行为与微观经济学原理联系在一起,把正确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作为宏观经济学分析的基础(J.E.Stiglitz)。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吸收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特别强调的三个最基本的假设中的最大化、理性预期这两个假设,以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为基础探索严密可信的工资/或价格粘性模型(D.B.Gordon,1990),用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全竞争的分析方法来解释产品、劳动和资本市场不完全性的原因及形成的宏观经济后果。总之,西方经济学这一理论的论争与方法论的变革,深刻影响了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就重建稳固的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而言,跨时均衡分析方法的逐步建立与导入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在80年代初,有一些学者开始建立经常账户的跨时模型,之后,跨时均衡模型在外部均衡的理论分析中得到广泛重视。譬如拉辛(Razin,1990)在两个时期、两个国家的世界模型内检验财政政策效应;巴克斯特(Baxter,1993)利用一个两个国家、两部门的无限期界的模型去研究政府支出扰动;贝库斯(Backus)和库奥(Kehoe)、凯兰德(Kydland,1994)把无限期界的代表性经济主体模型的两国解释应用于研究财政政策和贸易逆差之间的关联性等等。不难看出,就跨时均衡分析的导入经常账户方面来说,由于跨时贸易是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常见的现象,现实的宏观经济行为与跨时贸易密切相关,况且经常账户的收支平衡状况可以反映跨时贸易的情形。因此,该类模型通过考察影响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因素,能够分析经常账户等变量跨时均衡的变化,对经济主体跨时最优选择具有更强说服力。
对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兴起有着广泛影响的是奥伯斯菲尔德和罗格夫(M.Obstfeld、K.Rogoff,1995,1996,1998,2000)建立的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跨时垄断竞争模型。另外,托洛维斯基(S.Turnovesky,1997)等在确定性与随机性的条件下,给国际经济中的代表性主体跨时最优(RepresentativeAgentpsInter-temporalOptimization)模型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处理。他们那种致力于为传统凯恩斯主义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体系构建一个具有稳固微观基础的新分析框架的研究成果,激发了一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去探讨研究这一前沿理论,包括那些为跨时理论的分析提供新的实证检验假说的成果,一并推动了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
较具体地说是,新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名义刚性的垄断厂商和理性预期的经济人及资产市场不完备等假设上,将传统的凯恩斯学派中强调的粘性价格与不完全竞争融入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
奥伯斯菲尔德和罗格夫发表“再论汇率动态变化”论文,该文被誉为开辟了“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时代(姜波克,2002)。他们构造的一般均衡模型基本假设就是名义价格刚性、不完全竞争、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厂商。厂商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获得效应最大化。在这样的假设条件下,模型分析的基本结论是,当出现货币冲击时,它对实际货币余额和产量的影响在短期内因价格刚性,货币供给增加使名义利率下降和汇率贬值,国内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进而使产量增加,所以货币冲击对经济有实际效果。由于居民增加收入有部分用于储蓄,所以短期本国经常账户会有赢余。从长期看,居民会因财富增加而偏好闲暇,导致产量下降。然而在不完全竞争下的厂商可以保持其实际收入的增加,因此货币冲击在长期中也可能是有效果的。
总之,奥伯斯菲尔德和罗格夫是将私人部门的跨时效用最大化引入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体系,以构建一个包含了跨时效用分析方法,短期名义价格刚性以及总供给的明确的微观基础,在跨时效用分析方法和开放宏观经济学的经典模型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姜波克等,1999)。
最近几年来,上述的理论模型得到各个层面的扩展。奥伯斯菲尔德和罗格夫在其经典教科书(TheFoundationofInternationalMacroeconomics,1996)中总结了小国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讨论了经常账户余额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不过,在对这一理论模型扩展时,主要还是循着建立更可靠的微观基础这一路径进行的。如克尔曼(Kollmann,1997)建立了一个包括粘性价格和工资动态的开放经济模型,探讨货币冲击对汇率和价格的影响。查瑞(Chari)、库奥(Kehoe)和麦格兰坦(McGrattan,2000)在垄断价格歧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粘性价格模型。贝茨(Betts)和戴维瑞克(Devereux,1996,2000)则把“市场定价”(PricingtoMarket)原则纳入模型,得出按照市场定价原则的商品短期内汇率变动不会影响进口价格,而对于按进口国货币标价的商品当汇率变动时将与进口价格变动幅度一致的结论。因此,把市场定价原则引入模型,对解释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和经济冲击的国际传导机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他们还把诸如偏好、金融市场价格以及资本的作用等考虑进来,试图更好地从微观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中得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规律。
从另一角度看,随机条件下的代表性主体跨时最优方法的应用是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thldl.org.cn的理论前沿。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以确定性条件为假设的,因为随机跨时最优分析不仅困难而且十分形式化,它比较多的是应用于国际金融理论的研究。但因这一方法更合乎经济社会广泛存在不确定性的现实,将它引入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之中,将对国际经济的均衡与增长能做出更合理的解释。因此,最近几年来,随机条件下代表性主体跨时最优方法应用的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奥伯斯菲尔德(1996,2000)和托洛维斯基(1995,1997)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将汇率动态、资产的实际收益率和价格变动以及不可预见的扰动用布朗运动过程来描述,并将它纳入宏观经济框架之中,发展成为一个随机性的、各种内生变量的均值和方差被同时决定的开放均衡系统,同时构建了一系列随机的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模型,以此分析如最优货币政策与汇率体系的选择,探究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冲击对随机性均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