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
时间:2011-09-05 15:38:48
来源:陈建校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随着企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动荡化而逐步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真正萌芽于20世纪早期,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关注企业的高层管理活动、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到目前为止,西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60—70年代的古典战略理论时期、80—90年代初期的竞争战略理论时期以及90年代中期以来的战略生态理论时期。系统、深入地把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规律,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古典战略理论
随着人们对战略管理思想的认同与重视,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第一次浪潮,出现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三个理论学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和学习学派。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钱德勒(A.D.Chandler)、安德鲁斯(K.R.Andrews)和克里斯滕森(C.M.Christensen)等认为,战略规划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企业战略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良好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1962年钱德勒《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正式揭开了现代企业战略研究的序幕,在该书中,他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环境、战略与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20世纪60年代安德鲁斯和克里斯滕森使用单向法形成了基本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thldl.org.cn体系,其实质是如何匹配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的商机。
1965年,计划学派的领军人物安索夫(H.I.Ansoff)出版了《公司战略》一书,被视为是现代战略管理的研究起点。在该书中,他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即战略的构成要素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四个方面,把企业战略分为企业总体战略与竞争战略两大类,并第一次为经理们提供了完整的战略规划步骤。总的来看,该学派的主要观点为: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规范化过程,应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层层分解以保证战略实施过程的顺利完成。学习学派认为,战略是通过渐进学习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可以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出现,并且战略的形成与贯彻落实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有:鲍尔(Bower)和伯格尔曼(R.Burgelman)的突破思维定势观点,明茨伯格(H.Mintzberg)的自然选择形成战略观点以及维克(K.We-ick)的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战略观点。
总的来看,以上三个理论学派的核心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把企业的本质看作是产品与业务的组合,认为战略管理必须通过企业的精心战略规划与设计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规划与实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战略管理主要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负责。这些观点以主张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为核心思想,为以后的战略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古典战略理论。但是,它们过分强调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主张企业被动地适应产业环境,缺乏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这是其不足之处。
二、竞争战略理论
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起,形成了三大竞争战略理论流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与战略资源学派。行业结构即产业组织学派的代表人物当属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20世纪80年代,他先后出版了《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等着作,提出了战略定位的观点,实现了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竞争战略的创新性兼容,促成了战略制定与实施过程的有机统一。他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影响产业竞争结构的五种力量决定着产业吸引力的大小,在对产业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基本竞争战略,为了实现这些战略提出了价值链分析方法,并进行了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否,日益取决于其对市场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已经不在于对产品与市场的组合定位,而在于建立难以模仿的组织行为与反应能力。在企业竞争形势的呼唤下,管理学家日益重视对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核心能力学派也应运而生。它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管理思想。该学派的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等人认为,企业本质上是一个能力的集合体,在企业众多的能力之中,核心能力是关键的、最根本的能力。识别、培育、扩散和运用核心能力开拓市场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企业能力储备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深度与广度。该理论认为,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依托、利用其资源,形成了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复制的、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的、能给企业带来持久丰厚利润的独特能力,即核心能力,这是企业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资源学派的某些观点就已经出现,经过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的发展,逐渐成为竞争战略研究领域中占领导地位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流派。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柯林斯(DavidJ.Collis)和蒙哥马利(CynthiaA.Montgomery)等人把对战略资源的强调作为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出发点,将"资源"定义为"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和技能的总和",并把企业看作是各种资源的不同组合,特别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认为一个企业要获得上佳的经营业绩,就必须具备有竞争力的异质资源,并把这些资源运用到竞争战略中去。战略资源学派认为,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持久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掌握的独特资源以及在特定竞争环境中对这些资源的配置方式,来源于企业掌握的独特资产与能力的存量与流量,企业的卓越业绩最终取决于对有竞争力的稀缺资源的巧妙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