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或科学,与其它科学领域一样,从一开始就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透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去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公共问题。在西方,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多元理论共存、多元典范共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局面。
5.公共取向和公共责任的展现
公共性的提升既是公共行政研究的目的之一,亦是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工作者和实务者的责任所在。可能在一些人看来,公共取向可能有悖于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的努力和信念,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公共行政作为一门科学努力中最重要的地方,是事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在近三十年中国行政学发展的历程中,行政管理学者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公共责任感,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在大学中向大学生们传授了中国政府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和公共政策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中国的行政现实,理解自己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为公共机构和官员提供教育和培训。无论是大学的公共行政院系,还是专门的行政官员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国家和地方行政学院、党校),公共行政知识的传授均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公共行政知识的传授使官员了解如何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如何更有效率的工作,如何以更负责任的精神为公众服务;三是为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和管理
咨询。几十年来,围绕着政府管理和改革中的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公共财政改革、公共服务体制与机制改革、政策制定的民主化与科学化、公共危机管理、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公共医疗体制改革、反腐败……等等,公共行政管理学者皆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6.国际化:学习、借鉴与交流
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乃是当代社会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亦是开放社会的需要。社会科学国际化的本质是跨国之间的学术组织和研究者交流
信息、相互学习、共享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行政学科的发展始终都是伴随着国际化的步伐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这主要表现在:(1)以开放的姿态,大胆学习和借鉴国外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经验。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和学者组织国内的学术力量翻译了一大批国外公共行政领域的经典着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推动了国内公共行政教学和科研的发展。(2)举办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1984年开始,我国政府和学界承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公共行政研讨会(如1984年联合国文官制度改革研讨会、1991年东部地区行政组织第14次大会、1995年世界反贪大会、1996年国际行政学会第三届国际大会等)。与此同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和美国公共行政学会联合举办了多次国际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涉及当代公共行政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3)学者之间的交流。近20多年,国内行政学研究的组织每年均向国外派遣交流学者、留学生,与此同时,国外许多著名的公共行政学者先后到国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交流活动。(4)国际合作研究。国内许多大学、研究机构、学者和国际机构(如联合国计划
开发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在共同关心的许多议题领域如政府改革、环境管理、治理与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共同研究。总的看来,公共行政研究的国际化活动出现良好的局面。可以讲,公共行政研究的国际化是推动中国公共行政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走向繁荣的公共行政管理学:未来的挑战
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成就是值得令人欣喜的。事实上,公共行政管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亦出现了诸多问题,诸如“合法性危机”、“身份危机”和“研究品质危机”,对这些问题,国内许多学者也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些反思和批判均是十分中肯的。应当看到,中国公共行政学科所产生的问题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共行政管理学在中国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亦是正常的现象。
现在看来,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种历史机遇就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政府现代化运动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需求。公共行政学在多大程度上回应了时代的需求,就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公共行政学科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可能受到许多外部因素(如良好宽容的学术环境、政府的支持、研究资源的获取以及有效使用等)的影响,但重要的是公共行政管理学者本身以及其科学研究本身。笔者认为,未来中国公共行政学科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是重要的。
1.公共行政研究者的问题意识与研究态度
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科学开始于问题,而不是开始于观察,尽管观察可以引出问题来。科学家面前自觉的任务,总是通过建立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例如通过解释出乎意料的未曾解释过的观察,以求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在他看来,科学研究既然始于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我们尽可大胆的猜测,形成暂时性的理论(Tentative Theory),然后再以批判的
方法去清除错误,在清除错误的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如此循环往复,使我们所建构的理论更加经得起批判的检验,而迈向真理。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问题意识无疑是重要的,如果没有问题意识,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意义的观察活动的。
在过去几十年行政学的发展中,行政管理学者大多关注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所谓的学科体系之间的完整,相对而言,不太重视甚至忽略了学科发展前提的活生生的行政现实。问题意识的本质就是科学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要具有的批判意识以及创造性思考的精神。诚如波普尔所言,科学方法就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方法即在于清除错误以便迈进真理。问题意识的第一个方面在于研究者的创造性品德和创造性思考,诚如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所言,它是一种从打破常规、摆脱习惯、破除固定框架开始的,由此而导致了创造过程中的越轨行为。
公共行政管理理论者和实务者问题意识的提升,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首先要熟悉行政学界目前所积累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中的新发展,也就是讲,首先必须了解和理解各种知识理论;其次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能力。演绎和归纳逻辑的能力,只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需要依靠非逻辑的思考能力;最后亦与科学研究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在研究态度方面,最重要的莫过于改变功利主宰的倾向。行政管理学者吴琼恩教授主张行政学研究应抱持“内在动机”或“内在报酬”的态度研究行政问题,实是关键所在。